新闻媒体
NEWS
新闻媒体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媒体
  • 乙肝竟是人类传染病史“头号天敌”?
  • 2019-8-13 11:38:58
  • 说起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传染病,乙肝算得上名列前茅。在第九个“世界肝炎日”之际,我们来认识一下乙肝病毒的“前世今生”。

    01

    乙肝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肝炎病毒”之说,但是从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病毒性肝炎很可能是一个古老的病种。因为早在汉代,当时的名医张仲景就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对黄疸病进行了分类记载,其中有些可能就是乙型肝炎引起的。

    西方医学最早认识到这种疾病则可能是在1883年。据说当时是一次偶发事件,天花流行,为了预防天花,德国一家造船厂对工人接种了由人淋巴结制备的牛痘疫苗,注射后人群中有不少人出现了黄疸,这很可能是通过血源途径感染的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直到1965年,国外学者布隆伯格在2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了一种异常的抗体,它能与血清中的抗原起反应而形成沉淀,这是一种性质不明的抗原。因为它来源于澳大利亚土著人,因此布隆伯格把它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该抗原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直到1969年才明确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有关。次年,丹娜等科学家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确定了这种神秘致病病毒的****。

     

    02

    专攻人类的DNA型病毒

    乙肝病毒(简称HBV)是一种仅对人类和猩猩有易感染性的DNA病毒。由于完整的乙肝病毒呈颗粒状,因此也被称为“丹娜颗粒”。那么,这种在1970年由科学家丹娜发现的直径42纳米的病毒,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乙肝病毒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外面是一层覆盖整体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都有的薄膜结构。这层外壳由双层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上面附着有乙肝表面抗原以及蛋白质。

    外壳内部的核心部分主要为双链DNA,其上带有DNA聚合酶,整体大概由3200个核苷酸组成。值得一提的是,乙肝病毒的两条DNA链长短不一,这也正是其不易被攻克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显微镜下不难发现,乙肝病毒有三种形态,分别是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大颗粒就是最为著名的丹娜颗粒,而小颗粒则是乙肝病毒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本身并不含有DNA以及相关的聚合酶。管型颗粒实质上是由几个小球形颗粒聚合在一起而成,但同样具有抗原性。

    03

    人类的乙肝防治战争

    既然已经发现了乙肝病毒的真身,那么如何消毒与防治就成为了人类研究的重点。

    幸运的是,乙肝病毒对多种常用的消毒方法均很敏感,如进行2分钟的热力消毒即可使乙型肝炎病毒灭活而失去感染性。而诸如过氧乙酸、环氯乙烷、碘制剂及戊二醛等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不过也应注意到,酒精、普通高温等方法不能杀死乙肝病毒,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在外环境中具有很强的抵抗力,通常在37℃下能稳定60分钟,一般的化学消毒剂或加热到60℃4小时都不能将其消灭,在-20℃的条件下甚至贮存20年后仍具有传染性。

    好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对乙肝的治疗已经有了明确而有效的方法,例如使用α-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剂等直接进行抗病毒疗法,或是应用中国传统的中医达到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调气活血的目的,都可以很有效地缓解甚至治愈乙型肝炎。

    据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数第一的乙类传染病。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8600万,丙肝感染者约1000万,肝炎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返回列表